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流动站 >> 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 >> 正文

冶金工程(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

发布日期:2014-06-09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基本情况

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依托的冶金工程学科建于1954年,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特色优势学科之一,2001年冶金工程学科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有色金属冶金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冶金物理化学学科批准为省校共建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各1个。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9人,教授32人,副教授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优秀人才48人次,其中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三等奖获得者2人等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0余人次。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已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和戴永年4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界杰出人才。

流动站拥有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以及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拥有“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微波能应用及装备技术”和“冶金节能减排”省级创新团队3个,“真空冶金”、“微波冶金”、“冶金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等校级创新团队10个、“有色金属复杂矿物湿法冶金”、“工业炉窑节能”、“清洁燃烧”等校级学科方向团队9个,以及“有色金属冶金学”教育部教学团队1个、“冶金工程”云南省教学团队1个、“冶金传输原理”和“清洁燃烧”校级教学团队2个。

近五年,流动站承担了各类科研课题400余项,科研经费规模突破4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项、云南省第三届“兴滇人才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1项、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篇,其它科技成果奖励二十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00余件,出版教材专著40余部,三大检索论文350余篇。

流动站积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戴院士为主研制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真空设备与技术在国内和巴西、玻利维亚、越南、美国ECS公司和英国确信公司等40多个厂家使用,共计60台/套,部分改革了锡、铅、锌冶金传统生产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难处理复杂氧化锌矿和氧化锌矿浸出渣零排放萃取提锌新技术在云南飞龙公司建设并投产,创年产值3亿元,年利润2.5亿元;有色冶金用的新型节能惰性电极材料的制备技术已在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非刚果金等企业应用,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微波高温生产线,已成功推广到冶金、能源、化工、烟草等行业,并先后向西班牙国家碳材料研究所、云南铜业集团公司、昆明钢铁集团等单位转让高水平的微波反应器、生产线及相关技术25项,累计新增产值9.76亿元、利润2.42亿元。

流动站国际交流频繁,与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越南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的相关学科开展经常性和广泛性的科研合作,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促进了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和知名度。

二、研究方向

流动站结合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金属资源的特点,针对冶金工业现行生产中的问题,着重解决金属冶金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学科发展的交叉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发展新学科;开发高效、节能、清洁冶金新技术;实现冶金废弃物的资源化,已形成了五个特色鲜明,集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相互支撑的特色优势学科方向,总体研究水平为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1)真空冶金:由我国著名的真空冶金学家和教育家戴永年院士开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建立真空冶金原理、金属及合金的真空蒸馏分离、精炼及提纯的新工艺、新技术及配套设备,开发高效节能清洁真空冶金新技术及高纯金属材料和新型贮能材料制备技术,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领域已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成功研制出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卧式真空炉”等设备及技术,解决了生产中的一系列难题,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

(2)非常规冶金:探索非常规条件下有色金属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中物料的物理化学行为,揭示特种场中化学反应的特殊反应规律和现象,开拓非常规冶金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微波冶金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微波高温生产线。研制出了系列新型微波冶金反应器,系统应用于冶金、能源、化工、烟草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和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3)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围绕冶金行业技术需求,研发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针对余热余能高效回收利用、矿冶废物无害化与资源化、CO2减排以及冶金行业全流程的系统优化仿真展开创新研究,建立金属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过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

(4)复杂金属资源清洁利用:针对低品位、复杂难处理多金属矿与二次资源,采用冶金强化技术手段,使低品位复杂难处理多金属矿物中的有用矿物与脉石相分离,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手段对“三废”进行综合治理和回收,实现高效清洁利用。如复杂氧化锌矿、高氟氯含锌烟尘以及氧化锌矿酸浸渣中零排放萃取回收锌的技术,已产业化,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省部级奖励2项;李梦庚教授发明的“连续螺旋结晶熔析机”,被誉为“20世纪锡冶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5)冶金新材料:开展有色金属特种功能和形貌粉体材料,铅基、铝基、钛基、不锈钢新型节能惰性复合电极材料、冶金新型碳质还原剂和新型电解质体系等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国内外先进的新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三、联系电话:0871-65185638 联系人:邓勇

上一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

下一条: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

关闭